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图片新闻
传承百年工运事业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记奋战在计量测试事业一线的劳模工匠
发布日期:2025-04-30 12:49 浏览次数:

【编者按】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华章。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脚踏实地、奋发进取、拼搏奉献,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习近平指出,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我国工人阶级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不朽功勋,谱写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壮丽篇章。习近平强调,10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100年来党的工运事业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动员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着眼推进共同富裕,稳步增进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福祉。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盛大节日里,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向坚守在计量测试事业一线的劳模、工匠、先进集体和个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的计量测试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全院各级工会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和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奋力书写计量测试事业改革发展的时代篇章。

【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模——来磊】

  

来磊,院电子电气所所长、党支部书记,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作为共产党员,她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坚守理想信念,在计量一线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作为一名资深计量工作者,她坚持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精神锤炼自身业务技能,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行业重点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二十余项,获得各类奖项6项。

她始终围绕国家质量强国战略,不断提升实验室技术能级,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多年来,带领部门团队持续攻坚克难,先后建成国家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北斗卫星导航产品1002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时频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带领实验室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授权认可的船载北斗接收机检测和试验实验室,同时,积极以计量科技创新和检测技术服务支撑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她坚持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依法施检”发展理念,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建立和培养五个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在部门各专业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保持创新活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十三五以来,带领部门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9项,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计量事业发展。


她始终以国际视野对标国际先进和一流水平,认真谋划部门长远发展,创新扁平化管理模式,以职工和部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不断优化和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积极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和支撑政府智慧监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计量新动能。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静安区领军人才、计量工匠——刘刚】

刘刚,院生物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他组建华东地区首个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开展以核酸为主的生物分析和计量溯源研究,2016年赴美国计量机构NIST访学,2021年团队获批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他先后开展了前沿生物测量方法研究,在灵敏度、准确度和可靠性方面取得突破,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开展分析技术研发和标准化研究,编制标准规范10项,支撑生物分析结果溯源和质控;持续多年开展生物标准物质关键定值技术研究,获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5项,二级标物24项,其中突击研发新冠病毒标准物质,及时为病毒核酸检测提供计量支撑,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近五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其中先进生物分析技术5项,生物标准物质核心定值技术12项。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上海市重大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开展人类表型计量标准研究,超额完成上海市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前期课题任务。他持续发挥技术专长,开展生物计量创新探索和社会服务,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溯源支撑。


刘刚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生命科学大会科技创新卓越案例作专题研讨,担任《计量学报》学术期刊编委,是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物质评审库专家。先后获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资助,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获评上海市静安区领军人才,上海市抗疫先进个人。

【上海工匠——石雷兵】


石雷兵,院电子电气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他深耕电能计量30余载,率先自主研制华东地区最高电能计量标准装置,打破国外垄断,建立了准确可靠的华东地区电能量传体系;他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在国内首创采用抽样统计方法延长电能表轮换周期,制定首个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在上海自贸区开展电能表状态轮换试点,并向全国推广提供“上海方案”,每年减少电子垃圾数百余吨,每年节省投资3亿元,助力社会绿色发展;他言传身教,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充电桩强制检定,提出“数据监控+统计抽样+现场检定”的新计量模式,研发便携式充电桩快速检定设备,结合大数据监控和小总体抽样方案,为本市10万多根充电桩强制检定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保障了民生计量;他制修订7项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获11项发明专利,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7项殊荣;他先后担任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是OIML-CS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法制计量国际专家,在OIML国际建议制修订中提出中国建议,带领实验室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实现“一次检测,一张证书,全球互认”,助推我国电能领域产业发展,用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响中国品牌,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石雷兵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计量初心、发挥技术专长,率先垂范,发扬传帮带精神,为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计量工匠——王灿】


王灿,院热工能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在投身热工计量领域的19年技术工作中,她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先后主持OIML R148修订、OIML R149修订、《血压模拟器计量性能检测技术研究及装置研制》等项目共计8项,制(修)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共计16项,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国际建议修订召集人,她充分发挥担任OIML TC18/SC1血压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和全国压力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的自身优势,推动国际建议修订工作。她深入行业调研,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建议修订工作,将我国在血压计领域的技术成果及时纳入国际建议,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在团队建设方面,作为青年文明号号长,她带领团队获得多项荣誉,创造性地将文明号创建工作与青年人才培养、社会责任履行深度融合,深化"热工人,热心事,热情做"的特色品牌文化,进一步将爱岗敬业的品牌精神代代传承相授。作为计量技术专家,她积极落实和推动国家及本市计量发展规划的相关工作,负责完成2021-2035年计量发展规划上海实施意见(市层面、院层面)及相关研究报告的编写。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她主动担当,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她始终践行"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持之以恒的敬业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非凡业绩,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为院计量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市市场监管局系统 “优秀共产党员”、计量工匠——何林锋】

       何林锋,院化学电离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他深耕电离辐射计量领域十数载,以科技创新筑牢核安全防线,用责任担当诠释计量人的初心使命。他长期聚焦核辐射安全监测、环境放射性计量等关键领域,主持完成 4 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主导制定 4 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带领团队研发的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与手持式辐射监测仪测量装置,首次解决我国通道式辐射设备量值溯源难题,成果综合技术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在口岸、机场、核电站等重要场所广泛应用,为世博安全保障、放射性污染防控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社会效益显著。  

他作为电离辐射计量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参与创建上海市放射性安全检测与污染控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多项上海市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多项科研成果技术填补了电离辐射计量技术领域国内空白,进一步健全了电离辐射量值溯源体系,为保障环境安全,促进核与同位素技术进步与应用、核能及核仪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他将科研与检测深度融合,积极开拓核电、海关等领域市场,主导完成标书编制与投标工作。在 “十四五” 规划中,他牵头拟定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实施方案,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罐封效率与产能。团队秉持 “技术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理念,在放射性核素分离、参考物质研制等领域持续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计量技术服务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径。多年来,何林锋以 “精准计量、守护安全” 为己任,用科技力量构筑核安全屏障,其创新实践为电离辐射计量事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计量工匠——吴立敏】

吴立敏,教授级高工。1993年起至今,致力于材料物性参数计量与表征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工作30多年。现任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委员、上海市颗粒学会理事,历任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入选上海市科技奖励项目评审专家库、标准物质评审专家库、中国颗粒测试30周年专家库。

专注、敬业、勤奋、创新,是她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立足于标准化科研工作,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追求,严谨务实,在材料微观结构物性参数领域的计量、测试、质量监督的工作中做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中多项技术空白,相关科研成果更是以科学性、时效性被广泛推广应用。“微纳功能材料关键参数表征技术和量值溯源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等科研成果获2006年、2015年、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分别为第2、第2、第1),“纳米薄膜及颗粒测量标准方法的建立及相关标准物质的应用”等科研成果获2007年、2015年国家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2、第3)、“比表面积标准物质系列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分获市局标准化成果等多项奖项(排名第1)。个人获“2010年度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女职工标兵”等荣誉多项。


道技合一,追求卓越。强调创新、责任、敬业、精益、专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成为现代工业领域里新型工匠,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工匠精神”是对卓越不断追求,个人不断超越自我,更新完善自我的体现。“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计量工匠——赵超】


赵超,院“电离辐射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级高工,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IMEKO), 环境测量分会(TC19) 会员,全国测量不确定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离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他立足“健康中国”和“双碳”国家战略需求,在核能与环境关键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理论与方法创新、测量标准研制、平台搭建及规范制定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他作为“电离辐射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一直非常注重 “传帮带” 与跨学科合作。2017 年至今,团队培养2 名正高级工程师、2 名高级工程师,与复旦、东华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 5 人,其中多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德国洪堡学者等荣誉。他本人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 余项,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5 项,发表论文60 余篇(其中第一 / 通讯作者 2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8 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多年来,从理论模型构建到标准装置落地,从国际比对突围到团队人才培育,赵超以 “精准计量” 为核安全护航,用青年智慧书写了放射性计量领域的创新答卷。其科研成果不仅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电离辐射量值溯源体系,更彰显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责任担当。

【计量工匠——雷李华】



雷李华,院精密几何量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机械所精密测量研究室室主任,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他聚焦我国集成电路战略发展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深耕集成电路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十余载,在标准物质、测试方法、计量仪器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代表性成果。

多年来,他围绕纳米表征技术与溯源性、精密几何尺寸量传标准样板研制与测量技术、精密测量仪器的开发与应用等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科工委计量基础项目课题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发表国内外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布软件著作权7项,参与撰写国家标准3项,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发明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奖励,并先后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静安青年英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他带领团队从微纳米计量技术的基础突破到长三角产业标准的制定,从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设备研发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探索,始终以“于秋毫之末筑计量之基”的匠心精神,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带领一支年轻的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高水平队伍,奋斗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为我国高端制造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传承百年工运事业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记奋战在计量测试事业一线的劳模工匠

信息来源:工会 时间: 2025 -04 -30

【编者按】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华章。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脚踏实地、奋发进取、拼搏奉献,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习近平指出,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我国工人阶级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不朽功勋,谱写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壮丽篇章。习近平强调,10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100年来党的工运事业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动员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着眼推进共同富裕,稳步增进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福祉。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盛大节日里,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向坚守在计量测试事业一线的劳模、工匠、先进集体和个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的计量测试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全院各级工会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和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奋力书写计量测试事业改革发展的时代篇章。

【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模——来磊】

  

来磊,院电子电气所所长、党支部书记,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作为共产党员,她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坚守理想信念,在计量一线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作为一名资深计量工作者,她坚持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精神锤炼自身业务技能,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行业重点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二十余项,获得各类奖项6项。

她始终围绕国家质量强国战略,不断提升实验室技术能级,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多年来,带领部门团队持续攻坚克难,先后建成国家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北斗卫星导航产品1002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时频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带领实验室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授权认可的船载北斗接收机检测和试验实验室,同时,积极以计量科技创新和检测技术服务支撑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她坚持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依法施检”发展理念,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建立和培养五个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在部门各专业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保持创新活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十三五以来,带领部门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9项,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计量事业发展。


她始终以国际视野对标国际先进和一流水平,认真谋划部门长远发展,创新扁平化管理模式,以职工和部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不断优化和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积极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和支撑政府智慧监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计量新动能。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静安区领军人才、计量工匠——刘刚】

刘刚,院生物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他组建华东地区首个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开展以核酸为主的生物分析和计量溯源研究,2016年赴美国计量机构NIST访学,2021年团队获批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他先后开展了前沿生物测量方法研究,在灵敏度、准确度和可靠性方面取得突破,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开展分析技术研发和标准化研究,编制标准规范10项,支撑生物分析结果溯源和质控;持续多年开展生物标准物质关键定值技术研究,获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5项,二级标物24项,其中突击研发新冠病毒标准物质,及时为病毒核酸检测提供计量支撑,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近五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其中先进生物分析技术5项,生物标准物质核心定值技术12项。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上海市重大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开展人类表型计量标准研究,超额完成上海市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前期课题任务。他持续发挥技术专长,开展生物计量创新探索和社会服务,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溯源支撑。


刘刚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生命科学大会科技创新卓越案例作专题研讨,担任《计量学报》学术期刊编委,是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物质评审库专家。先后获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资助,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获评上海市静安区领军人才,上海市抗疫先进个人。

【上海工匠——石雷兵】


石雷兵,院电子电气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他深耕电能计量30余载,率先自主研制华东地区最高电能计量标准装置,打破国外垄断,建立了准确可靠的华东地区电能量传体系;他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在国内首创采用抽样统计方法延长电能表轮换周期,制定首个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在上海自贸区开展电能表状态轮换试点,并向全国推广提供“上海方案”,每年减少电子垃圾数百余吨,每年节省投资3亿元,助力社会绿色发展;他言传身教,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充电桩强制检定,提出“数据监控+统计抽样+现场检定”的新计量模式,研发便携式充电桩快速检定设备,结合大数据监控和小总体抽样方案,为本市10万多根充电桩强制检定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保障了民生计量;他制修订7项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获11项发明专利,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7项殊荣;他先后担任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是OIML-CS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法制计量国际专家,在OIML国际建议制修订中提出中国建议,带领实验室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实现“一次检测,一张证书,全球互认”,助推我国电能领域产业发展,用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响中国品牌,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石雷兵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计量初心、发挥技术专长,率先垂范,发扬传帮带精神,为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计量工匠——王灿】


王灿,院热工能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在投身热工计量领域的19年技术工作中,她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先后主持OIML R148修订、OIML R149修订、《血压模拟器计量性能检测技术研究及装置研制》等项目共计8项,制(修)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共计16项,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国际建议修订召集人,她充分发挥担任OIML TC18/SC1血压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和全国压力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的自身优势,推动国际建议修订工作。她深入行业调研,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建议修订工作,将我国在血压计领域的技术成果及时纳入国际建议,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在团队建设方面,作为青年文明号号长,她带领团队获得多项荣誉,创造性地将文明号创建工作与青年人才培养、社会责任履行深度融合,深化"热工人,热心事,热情做"的特色品牌文化,进一步将爱岗敬业的品牌精神代代传承相授。作为计量技术专家,她积极落实和推动国家及本市计量发展规划的相关工作,负责完成2021-2035年计量发展规划上海实施意见(市层面、院层面)及相关研究报告的编写。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她主动担当,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她始终践行"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持之以恒的敬业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非凡业绩,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为院计量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市市场监管局系统 “优秀共产党员”、计量工匠——何林锋】

       何林锋,院化学电离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他深耕电离辐射计量领域十数载,以科技创新筑牢核安全防线,用责任担当诠释计量人的初心使命。他长期聚焦核辐射安全监测、环境放射性计量等关键领域,主持完成 4 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主导制定 4 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带领团队研发的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与手持式辐射监测仪测量装置,首次解决我国通道式辐射设备量值溯源难题,成果综合技术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在口岸、机场、核电站等重要场所广泛应用,为世博安全保障、放射性污染防控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社会效益显著。  

他作为电离辐射计量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参与创建上海市放射性安全检测与污染控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多项上海市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多项科研成果技术填补了电离辐射计量技术领域国内空白,进一步健全了电离辐射量值溯源体系,为保障环境安全,促进核与同位素技术进步与应用、核能及核仪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他将科研与检测深度融合,积极开拓核电、海关等领域市场,主导完成标书编制与投标工作。在 “十四五” 规划中,他牵头拟定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实施方案,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罐封效率与产能。团队秉持 “技术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理念,在放射性核素分离、参考物质研制等领域持续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计量技术服务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径。多年来,何林锋以 “精准计量、守护安全” 为己任,用科技力量构筑核安全屏障,其创新实践为电离辐射计量事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计量工匠——吴立敏】

吴立敏,教授级高工。1993年起至今,致力于材料物性参数计量与表征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工作30多年。现任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委员、上海市颗粒学会理事,历任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入选上海市科技奖励项目评审专家库、标准物质评审专家库、中国颗粒测试30周年专家库。

专注、敬业、勤奋、创新,是她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立足于标准化科研工作,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追求,严谨务实,在材料微观结构物性参数领域的计量、测试、质量监督的工作中做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中多项技术空白,相关科研成果更是以科学性、时效性被广泛推广应用。“微纳功能材料关键参数表征技术和量值溯源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等科研成果获2006年、2015年、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分别为第2、第2、第1),“纳米薄膜及颗粒测量标准方法的建立及相关标准物质的应用”等科研成果获2007年、2015年国家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2、第3)、“比表面积标准物质系列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分获市局标准化成果等多项奖项(排名第1)。个人获“2010年度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女职工标兵”等荣誉多项。


道技合一,追求卓越。强调创新、责任、敬业、精益、专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成为现代工业领域里新型工匠,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工匠精神”是对卓越不断追求,个人不断超越自我,更新完善自我的体现。“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计量工匠——赵超】


赵超,院“电离辐射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级高工,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IMEKO), 环境测量分会(TC19) 会员,全国测量不确定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离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他立足“健康中国”和“双碳”国家战略需求,在核能与环境关键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理论与方法创新、测量标准研制、平台搭建及规范制定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他作为“电离辐射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一直非常注重 “传帮带” 与跨学科合作。2017 年至今,团队培养2 名正高级工程师、2 名高级工程师,与复旦、东华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 5 人,其中多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德国洪堡学者等荣誉。他本人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 余项,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5 项,发表论文60 余篇(其中第一 / 通讯作者 2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8 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多年来,从理论模型构建到标准装置落地,从国际比对突围到团队人才培育,赵超以 “精准计量” 为核安全护航,用青年智慧书写了放射性计量领域的创新答卷。其科研成果不仅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电离辐射量值溯源体系,更彰显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责任担当。

【计量工匠——雷李华】



雷李华,院精密几何量计量创新团队负责人,机械所精密测量研究室室主任,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他聚焦我国集成电路战略发展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深耕集成电路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十余载,在标准物质、测试方法、计量仪器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代表性成果。

多年来,他围绕纳米表征技术与溯源性、精密几何尺寸量传标准样板研制与测量技术、精密测量仪器的开发与应用等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科工委计量基础项目课题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发表国内外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布软件著作权7项,参与撰写国家标准3项,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发明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奖励,并先后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静安青年英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他带领团队从微纳米计量技术的基础突破到长三角产业标准的制定,从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设备研发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探索,始终以“于秋毫之末筑计量之基”的匠心精神,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带领一支年轻的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高水平队伍,奋斗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为我国高端制造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